首页 / 院系成果 / 成果详情页

应用微阵列芯片筛选苯血液毒性相关microRNA  会议论文  

  • 编号:
    0093e6e5-d018-4ad0-8601-bdbf90d68557
  • 作者:
  •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与毒理学教研室,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关键词:
    microRNA;血液毒性;接触组;微阵列芯片;苯接触;基因调控网络;血液系统肿瘤;信号通路;差异表达;性表达;
  • 会议名称:
    中国毒理学会第四届中青年学者科技论坛
  • 会议时间:
  • 出版信息:
    2014 年
  • 摘要:

    目的运用微阵列芯片技术检测苯作业工人外周血微小RNA(miRNA)表达情况,筛选出与苯血液毒性相关的miRNA,为进一步探讨其在苯中毒及致血液系统肿瘤发生机制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选择某汽车制造厂男性苯作业工人10名为接触组,平均年龄(26 8)岁,其中白细胞计数≥4.0×109/L(接触正常组)和<4.0×109/L(接触异常组)各5例。同时选择无职业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的男性健康自愿者10名为对照组,平均年龄(25 2)岁。采集外周血5ml,进行血常规检测和miRNA提取。应用miRCURY~(TM)LNA Array(v.18.0)芯片,分析接触组和对照组差异表达的miRNA。采用实时定量RT-PCR法验证部分差异表达的miRNA。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检索出差异miRNA调控的靶基因,并构建苯接触者外周血差异表达的miRNA与靶基因调控网络。结果 miRNA在苯接触组与对照组外周血中存在差异性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接触组外周血中共发现35个miRNA呈差异性表达(P<0.05),21个明显上调(上调倍数>2.0),14个明显下调(下调倍数<0.5)。荧光定量RT-PCR结果与miRNA芯片的结果较符合。进一步对接触异常组、接触正常组及对照组的miRNA表达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差异性表达miRNA在接触正常组共27个(上调23个,下调4个),在接触异常组共17个(上调14个,表达下调3个);趋势分析结果发现8种不同的动态变化趋势。经靶基因的功能和信号通路分析,结果发现显著差异的通路有MAPK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通路及ErbB信号通路等。此外,通过构建出的苯接触者外周血差异表达的miRNA与靶基因调控网络,得到21个关键miRNA和23个被调控的核心靶基因。结论一些miRNAs可能参与苯血液毒性的调控,所发现的差异性表达miRNAs有可能成为新的苯中毒及致血液系统肿瘤的特征性分子生物学标志。

    收起
浏览次数:20 下载次数:0
浏览次数:20
下载次数:0
打印次数:0
浏览器支持: Google Chrome   火狐   360浏览器极速模式(8.0+极速模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