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院系成果 / 成果详情页

经导管双封堵器封堵治疗伴膜部瘤形成的室间隔缺损  期刊论文  

  • 编号:
    1c2fd50d-bf1b-42b0-85b9-64c65c084e45
  • 作者:
  • 地址: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上海 200032
  • 语种:
    中文
  • 期刊:
    复旦学报·医学版 ISSN:1672-8467 2015 年 42 卷 6 期 (737 - 742)
  • 收录:
  • 关键词:
  • 摘要:

    目的:评价经导管双封堵器封堵治疗伴膜部瘤形成的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3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住院的16例VSD患者,包括14例膜周部VSD,1例法洛氏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纠治术后室间隔残余分流和1例VSD修补术后室间隔残余分流,均伴有室间隔膜部瘤,在常规左心室造影并建立右侧股动脉-左心室-VSD-右心室-右侧股静脉导丝轨道后,使用第1枚封堵器封堵VSD后,复查左心室造影提示有大量残余分流,重复上述方法使用第2枚封堵器封堵残余分流,左心室造影、升主动脉造影、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以及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未提示有严重并发症则释放封堵器。术后1周内监测ECG、TTE、血常规、尿常规及肾功能。术后1、3、6、12个月随访ECG和TTE。结果:所有患者均使用双封堵器封堵成功,封堵后即刻行左室造影见封堵器位置良好,轻微残余分流6例,未见三尖瓣或动脉瓣。反流加重术后1周内随访ECG见2例有一过性传导阻滞,包括1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和1例一度房室传导阻滞;随访血常规有1例血小板较术前下降幅度>50%,但无明显溶血和出血,术后无对比剂肾病发生;左心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及肺动脉收缩压在术后1周内明显改善(P=0.001,0.008及0.001)。术后1年内随访,患者心脏杂音消失,TTE提示封堵器位置良好,TTE测及残余分流者逐步减少至2例,无心脏瓣膜受累,ECG提示未见新发心脏传导阻滞。结论:对于特定的VSD患者使用双封堵器经导管封堵治疗是可行的,术后近、中期疗效满意,安全性高。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张蕾,周达新,葛均波, 等. 经导管双封堵器封堵治疗伴膜部瘤形成的室间隔缺损 [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5,42(6):737-742.
  • APA:
    张蕾,周达新,葛均波,管丽华,&张晓春.(2015).经导管双封堵器封堵治疗伴膜部瘤形成的室间隔缺损 .复旦学报·医学版,42(6):737-742.
  • MLA:
    张蕾, et al. "经导管双封堵器封堵治疗伴膜部瘤形成的室间隔缺损" .复旦学报·医学版 42,6(2015):737-742.
浏览次数:1 下载次数:0
浏览次数:1
下载次数:0
打印次数:0
浏览器支持: Google Chrome   火狐   360浏览器极速模式(8.0+极速模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