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院系成果 / 成果详情页

生理性起博对左室同步性和心功能影响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学位论文  

  • 编号:
    1f1675f9-60ae-4545-8cf6-ebfd2d79dc65
  • 作者:
    巩雪
  • 学位授予单位:
    复旦大学医学院
  • 作者单位:
  • 学位:
    博士
  • 学位授予年份:
    2010
  • 中文关键词:
    动物模型;充血性心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分子生物学;线粒体乙醛脱氢酶2;生理性起博
  • 摘要:

    第一部分: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左室同步性和心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br>  目的:比较右心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功能正常患者的左室同步性、心功能和左室重构的影响。<br>  方法:96例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随机分为RVOT间隔部起搏组(A组,n=48)和RVA起搏组(B组,n=48),于术前及术后12个月进行二维及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左室容积、左室收缩、舒张同步性及收缩、舒张功能等情况。采集二维超声心动图心尖四腔心切面测量舒张末左室容积(LNEDV)、收缩末左室容积(LVESV),用Simpson法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采集组织多普勒图像(TDI)连续5个心动周期进行脱机分析,测量左室12节段心肌收缩达峰时间(Ts),舒张早期达峰时间(Te),并计算12节段Ts标准差(TS-12SD)、最大差(TS-Dif)和12节段Te标准差(Te-12SD)、最大差(Te-Dif)。同时测量左室12节段平均心肌收缩速度(Sm)和平均心肌早期舒张速度(Em)。<br>  结果:随访12个月,其中A组有2人失访,B组有4人失访。术前两组患者的基线情况及各超声指标均无差异(P均>0.05)。起搏治疗12个月后,B组的Ts-12SD(26.43±14.39msvs35.53±15.53ms,P<0.05)和Te-12SD(23.82±8.90msvs27.98±11.07ms,P<0.05)均较术前明显增加,A组无明显变化(Ts-12SD:24.98±15.49msvs28.30±15.09ms:Te-12SD:25.84±14.69msvs28.31±10.12ms;P均>0.05)。A、B两组的TS-Dif均较术前增加(P均<0.05),而Te-Dif无明显变化(P均>0.05)。术后1年A组的Ts-12SD和TS-Dif比B组小(P<0.05),Te-12SD和Te-Dif两组间无差异(P>0.05)。起搏治疗12个月后,两组的Sm、Em均较术前降低,Sm(A组:5.03±1.14cm/svs4.44±1.08cm/s;B组:5.10±1.56cm/svs4.24±1.15cm/s;P均<0.05),Em(A组:5.79±2.62cm/svs4.43±1.65cm/s:B组:5.42±1.95cm/svs4.44±1.74cm/s;p均<0.05),但两组的LVEF与术前相比无差异(P均>0.05)。术后12个月两组的LVEF、Sm和Em均无差异(P均>0.05)。起搏治疗12个月后,两组的LVEDV和LVESV与术前比无明显变化(P均>0.05),术后1年两组间比较亦无差异(P>0.05)。<br>  结论:RVOT间隔部起搏相对RVA起搏可产生更加同步的左室收缩,但对心功能正常的患者,起搏12个月并未使RVOT间隔部起搏在保护心功能、阻止左室重构等方面优于RVA起搏。<br>  第二部分:常用临床和超声指标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疗效的预测价值<br>  目的:比较和评价常用超声指标、血清氨基末端脑钠素前体(NT-ProBNP)及QRS波时限在预测CRT疗效中的价值,探寻预测CRT疗效的最佳参数。<br>  方法:选择2006年9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因心衰住院行CRT治疗的患者80例,在CRT术前和术后6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DS)、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用Simpson法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通过M型超声心动图获取室间隔与左室后壁间的收缩延迟时间(SPWMD)。采集脉冲多普勒图像计算主动脉射血前时间(APEI)、肺动脉射血前时间(PPEI),并计算室间电机械延迟(IVMD)。采集组织多普勒图像(TDI)进行脱机分析,测量左室12节段收缩达峰时间(TS)并计算12节段TS标准差(Ts-12SD)。于术前及术后7天检测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并转换为对数值log(NT-ProBNP),同时测量术前及术后7天QRS波时限(QRSd),计算两者的越(AQRSd)。以治疗后6个月,左室收缩末容积较术前减小≥15%为治疗有效,以此分为CRT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两组比较上述各指标术前术后变化,探讨其对CRT疗效的预测价值。<br>  结果:共有70例患者完成6个月随访。CRT有效率61%(43/70)。CRT有效组和无效组术前的LVDD、LVDS、LAD、LVEDV、LVESV和LVEF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术后6个月CRT无效组的上述指标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改变(P均>0.05),CRT有效组的LVDD、LVDS、LAD、LVEDV和LVESV较术前显著减小(P均<0.05),LVEF明显改善(P<0.05)。CRT有效组和无效组术前的SPWMD、APEI、PPEI和IVMD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CRT有效组的术前TS-12SD高于无效组(42.03±16.33msvs33.04±8.33ms,P=0.018)。术后6个月CRT有效组的Ts-12SD较术前减小(42.03±16.33msvs29.40±8.96ms,P<0.05),余指标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而CRT无效组的上述各指标较术前均无统计学改变(P均>0.05)。术前Ts-12SD对CRT疗效有预测价值(AUC=0.703,P=0.019),当Ts-12SD取≥34.65ms时敏感度及特异度最大,敏感度61.8%,特异度70.6%。术前log(NT-ProBNP)水平对CRT疗效有预测价值(AUC=0.75,P=0.005),当lo

    收起
浏览次数:1 下载次数:0
浏览次数:1
下载次数:0
打印次数:0
浏览器支持: Google Chrome   火狐   360浏览器极速模式(8.0+极速模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