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院系成果 / 成果详情页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绿色荧光蛋白融合基因载体的构建、鉴定及初步应用研究  期刊论文  

  • 编号:
    2fd6a026-d2ed-46b4-9434-4f6ef1c787af
  • 作者:
    方媛 樊嘉雯 莫晓芬 孙兴怀 郭文毅 孔德升 马端 田洁
  • 地址:

    [1]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上海200031

    [2]复旦大学分子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语种:
    中文
  • 期刊:
    中华眼底病杂志 ISSN:1005-1015 2009 年 5 期 (372 - 375)
  • 收录:
  • 关键词:
  • 摘要:

    目的:构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绿色荧光蛋白(GFP)融合表达质粒,观察其融合蛋白的特性。方法:将BDNFcDNA片段插入pcDNA3.1/NT-GFP-TOPO真核表达质粒,使其与GFP同处一个阅读框架中,测序鉴定后,转染培养的雪旺细胞,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otting)观察外源性目的: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用该质粒活体转染视神经切断的大鼠模型,观察所表达外源性蛋白的神经保护作用。结果:测序证实质粒构建成功。Westernbotting结果显示,BDNF-GFP融合蛋白表达一相对分子质量为41×10^3。大小条带。荧光显微镜下可见BDNF-GFP转染的细胞发出绿色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可见绿色荧光与红色荧光完全重合。转染BDNF-GFP质粒和GFP质粒的大鼠视神经切断术后7d存活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分别为(1201±286)、(482±151)个/mm^2,存活百分比分别为(51.39±12.24)%和(20.62±6.46)%;28d时存活的RGC分别为(715±71)、(112±24)个/mm^2,存活百分比分别为(30.59±3.04)%和(4.79±1.03)%。两组存活百分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4,11.378;P<0.01)。结论:BDNF-GFP融合表达载体可以转录翻译为一融合蛋白,该蛋白可自发绿色荧光,并具有BDNF的生物学活性。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方媛(1),樊嘉雯(1),莫晓芬(1), 等.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绿色荧光蛋白融合基因载体的构建、鉴定及初步应用研究 [J].中华眼底病杂志,2009(5):372-375.
  • APA:
    方媛(1),樊嘉雯(1),莫晓芬(1),孙兴怀(1),&田洁(1).(2009).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绿色荧光蛋白融合基因载体的构建、鉴定及初步应用研究 .中华眼底病杂志(5):372-375.
  • MLA:
    方媛(1), et al.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绿色荧光蛋白融合基因载体的构建、鉴定及初步应用研究" .中华眼底病杂志,5(2009):372-375.
浏览次数:6 下载次数:0
浏览次数:6
下载次数:0
打印次数:0
浏览器支持: Google Chrome   火狐   360浏览器极速模式(8.0+极速模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