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院系成果 / 成果详情页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及家族性胸主动脉瘤/夹层家系致病基因突变分析  学位论文  

  • 编号:
    45504368-0e53-4738-b46b-a7d636527c48
  • 作者:
    钟海雷
  • 学位授予单位:
    复旦大学医学院
  • 作者单位:
  • 学位:
    硕士
  • 学位授予年份:
    2014
  • 中文关键词: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家族性胸主动脉瘤;家族性胸主动脉夹层;家系致病基因;基因突变
  • 摘要:

    本文分以下两个部分进行探讨。<br>  第一部分:一个汉族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家系致病基因突变分析<br>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HSP)是一种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神经系统退行性家族遗传病。HSP发病因素单一,属于单基因遗传病,遗传方式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X染色体隐性遗传。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以双下肢痉挛性截瘫为主要表现的单纯型和伴脊髓外其他系统损害的复杂型。该病因其复杂的临床表现,确诊较为困难,基因诊断可作为诊断该病的金标准。<br>  本研究选取一个临床初诊未确诊的河南省四代汉族家系,使用全基因组SNPs基因分型及连锁分析,定位该家系的致病基因位于14号染色体46.57-54.53cM区域。同时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筛选、Sanger测序验证,确定ATL1基因第7号外显子上的c.715C>T(p.R239C)杂合突变为该家系所有患者均携带的突变位点,据此推断ATL1为该家系遗传病的致病基因,辅助确诊该家系患者所患疾病为SPG3A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br>  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氨基酸突变位点在物种间高度保守,且该位点处在ATL1蛋白二聚体交界面上,推测氨基酸改变造成残基大小及电荷变化、GTP酶活性下降,可能共同作用阻碍二聚体的形成或造成构象变化,从而影响到ATL1蛋白的功能,使内质网融合发生障碍,引发SPG3A型HSP。<br>  第二部分:一个汉族家族性胸主动脉瘤/夹层家系致病基因突变分析<br>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病情凶险、死亡率较高的急性大血管病变。目前已明确与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相关的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主要有马凡综合征、Loeys-Dietz综合征、Ehlers-Danlo综合征、主动脉瓣二叶畸形和家族性胸主动脉瘤/夹层共5种。其中家族性胸主动脉瘤/夹层(Familial thoracic aortic aneurysm anddissection,FTAAD)为不属于其他4种综合征,且无明确表型特征的一种独立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己知与FTAAD相关的基因主要有7个,分别为FBN1、TGFBR1、TGFBR2、ACTA2、MYH11、sMAD3、 MLCK。<br>  本研究选取一个江苏南京三代汉族FTAAD家系,使用全外显子组测序筛选、Sanger测序验证,推断FBN1基因第24号外显子上的c.2795_2796insC移码突变为该家系患者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该突变为国内外首次报道。<br>  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突变位点在物种间高度保守。蛋白结构预测显示移码突变造成的氨基酸改变并未造成蛋白结构的明显变化,该突变致病原因或与蛋白结构完整性破坏更为相关,推测该移码突变同时引起了细胞外基质微纤维合成异常、微原纤维的钙结合力下降及TGF-β信号通路传导异常,在三者共同作用下导致FTAAD发生。

    收起
浏览次数:2 下载次数:0
浏览次数:2
下载次数:0
打印次数:0
浏览器支持: Google Chrome   火狐   360浏览器极速模式(8.0+极速模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