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院系成果 / 成果详情页

Cathepsin B在柯萨奇病毒B1诱导的多发性肌炎模型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学位论文  

  • 编号:
    6fe50a1b-c8ce-469a-a637-d73152afd330
  • 作者:
    倪立燕
  • 学位授予单位:
    复旦大学医学部
  • 作者单位:
  • 学位授予年份:
    2011
  • 论文答辩日期:
    2011-05-01
  • 中文关键词:
    多发性肌炎;组织蛋白酶B;凋亡
  • 摘要:

    背景: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 PM)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是由细胞免疫介导,在特定遗传易感性背景下,由环境因素(病毒、紫外线等)诱发而发病。已有许多文献报道溶酶体中的组织蛋白酶B (Cathepsin B,CB)可介导炎症和凋亡的发生,并且在肌萎缩的蛋白水解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目前国内外尚未见CB参与PM发病的相关报道。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在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 B1,CVB1)病毒诱导的PM动物模型骨骼肌纤维中CB、CD8+T细胞与肌细胞凋亡的表达水平,用CB特异性抑制剂CA-074 Me干预的PM中CB的变化,探讨CA-074 Me对CB的影响以阐明其对肌纤维的保护作用机制,从而为临床治疗PM提供理论基础和治疗思路。 方法:将体重为158±20g的健康雌性40只短毛英国种豚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8,D组)、PM模型组(n=8,C组)、假干预组(n=8,E组)、阳性对照组(n=8,B组)和CA-074 Me干预组(n=8,F组)。采用CVB1感染和兔肌匀浆加完全弗氏佐剂反复免疫正常豚鼠以制备CVB1诱导的PM模型。阳性对照组在PM动物模型建立后予以IFN-γ腹腔注射连续4周;CA-074 Me干预组在CVB1感染的次日起腹腔注射1周,假干预组于同一时间点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相应时间点处死动物留取血液以检测肌酶谱变化;取肌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用免疫组织化学分别检测CD8+T细胞、CB的表达水平;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各组豚鼠骨骼肌细胞的凋亡变化。 结果:(1)模型成功率40.2%,PM模型组豚鼠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肌酶谱异常升高、多灶性肌炎病理改变。实验组肌酶谱均高于正常组(P<0.05);B组、F组的肌酶谱均呈低水平升高,与E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正常组可检测到极少量凋亡肌细胞;实验组的凋亡指数均高于D组,且有显著差异;F组凋亡指数低于E组(P<0.05);与之相反,B组分别于E组、F组凋亡指数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3)正常组中有少量CD8、CB表达,与之相比,实验组均表达增加;F组的CD8和CB的表达均显著低于E组(P<0.05);B组与E组、F组CB表达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1)CB在PM豚鼠模型中存在高表达,其介导的炎症和凋亡在PM的发病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2)PM豚鼠模型中存在肌细胞凋亡;肌组织中表达上调的CB可能启动并参与了肌细胞的凋亡,对PM的发病有着重要意义。 (3)CA-074 Me可以通过抑制CB的过度表达,减少其介导的炎症和细胞凋亡从而起到对PM模型豚鼠肌组织的保护作用。 (4)INF-γ可能通过促进炎症反应和诱导细胞凋亡而参与了豚鼠PM模型的发生和发展。

    收起
浏览次数:4 下载次数:0
浏览次数:4
下载次数:0
打印次数:0
浏览器支持: Google Chrome   火狐   360浏览器极速模式(8.0+极速模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