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院系成果 / 成果详情页

从控制走向解放——莱易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探析  学位论文  

  • 编号:
    8dad9ede-8642-4a2a-ac08-f6bbfafebbd6
  • 作者:
    张晓鹏
  • 学位授予单位:
    复旦大学医学院
  • 作者单位:
  • 学位:
    博士
  • 学位授予年份:
    2007
  • 中文关键词: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自然的控制》;生态危机;莱易斯
  • 摘要: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世界范围内颇有影响的“绿色运动”中,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的新兴流派之一,也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活跃的生长点。作为一种新的哲学形态,产生于北美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仍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本文的主旨是概括和分析加拿大学者威廉·莱易斯(William Leiss)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评析莱易斯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便从总体上把握莱易斯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 本文由七部分构成,导言、第一、二、三、四、五章和结语。 导言部分主要介绍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状况,莱易斯的生平、主要著作和哲学路向,并对国内外莱易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现状做了简要介绍,导言的最后交代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主要分析了作为莱易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观念“控制自然的观念”。莱易斯在《自然的控制》的序言中激烈批评了当代社会对于生态问题的两种错误倾向,并且鲜明地提出“控制自然的观念”才是生态问题最深刻的根源。莱易斯认为,控制自然的观念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如果不能深刻理解这种意识形态的本性及其功能,我们就无法找到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莱易斯通过对神话、巫术、宗教和哲学等不同层面的考察,向我们揭示出从远古时期到现代,控制自然的观念一直潜藏于人们的观念之中;此外,莱易斯还对“控制自然的观念”有着重要影响的培根的思想和马克思的自然观进行了分析。 第二章主要从科学的角度对控制自然的观念进行了探究。莱易斯通过对科学史的考察发现,在科学中深藏着“控制自然的观念”,“控制自然的观念”与科学的结合不仅仅是在现代才出现的,他们的结合甚至可以追溯到现代科学产生之初;莱易斯通过对舍勒的“控制学”理论的分析,向我们揭示出“控制自然的观念”在现代通过科学获得其合法形式,科学实际上成为了控制的学说;莱易斯还通过对胡塞尔的“两个世界”和“两种自然”理论的研究表明现代科学的危机以及潜藏于其中的控制自然的观念。 第三章主要从技术的视角对控制自然的观念进行了分析。在莱易斯看来,技术是一种“被嵌入的技艺”,在已经建立的社会制度中,技艺总是和阶级、地位和传统结合在一起的;现代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不能直接进入人类实践生活领域,只有通过科学的技术应用才能将现代科学和生活世界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对自然的控制;技术史的考察表明技术不是从一开始就有反人类的一面,相反,作为早期的技艺是人类进步的象征;只是到了近代,科学和技术才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压迫人的工具;不仅如此,技术在现代通过技术理性和技术假象构成了一种把控制自然和控制人联系起来的手段。 第四章主要分析了控制自然和控制人之间的关系。莱易斯指出,控制自然与控制人这两方面在其全部历史发展中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和联系,控制的真正对象是人;莱易斯还通过对人的需要的研究表明,现代社会对人控制的一种重要途径就是对人的需要的控制;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不但加强了对于自然的控制,而且也加强了对人的控制。 第五章主要介绍了莱易斯对于未来社会的设想。科学和技术的持续进步似乎确证了人对自然的控制,但是在人类欢欣鼓舞的时候,不堪忍受的自然开始反抗,环境问题在今天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痼疾;莱易斯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重新反思长期以来流行的控制自然的观念,让自然成为人类的朋友而不是控制的对象,而要真正实现自然的解放还必须转变人类满足的实现方式,并在未来建立一个较易于生存的社会。 结语部分 主要分析了莱易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及其局限性。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处于低潮,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面临重大挫折和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莱易斯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北美社会的环境问题,积极探索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这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是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现实原因,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理论上的局限性和失误,需要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加以区分和甄别。

    收起
浏览次数:1 下载次数:0
浏览次数:1
下载次数:0
打印次数:0
浏览器支持: Google Chrome   火狐   360浏览器极速模式(8.0+极速模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