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院系成果 / 成果详情页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与术中皮层下电刺激定位锥体束的联合应用  会议论文  

  • 编号:
    ad6a4643-92c7-4854-9b1f-25d8bfaadc38
  • 作者:
    朱凤平;吴劲松;姚成军;庄冬晓;许耿;毛颖;周良辅
  •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神经外科学系;上海市神经外科临床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脑胶质瘤专业组;
  • 语种:
    中文
  • 会议名称: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
  • 收录:
  • 关键词:
  • 摘要:

    目的探讨功能区恶性脑肿瘤的手术治疗策略,研究术中联合应用皮层下刺激定位技术(intraoperative subcortical mapping,ISM)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锥体束功能保护的临床价值。方法 30例脑内肿瘤患者,病灶均位于运动皮层和/或皮层下邻近锥体束。术前采用1DTI锥体束示踪成像显示患侧锥体束形态结构,并采用基于DTI锥体束成像的功能神经导航,引导手术切除肿瘤。以10mm为界,将刺激位点距离锥体束的距离分为DTI(+)区域(<10mm)和DTI(-)区域(>10mm)。术中采用直接皮层电刺激及皮层下电刺激,记录靶肌群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验证DTI定位锥体束的精确性并对锥体束进行功能监测。术后评估肿瘤切除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并做长期随访,评估两项技术的联合应用价值。结果 (1)术后病理类型:低级别胶质瘤14例,高级别胶质瘤12例,恶性淋巴瘤4例。(2)DTI锥体束成像与ISM定位锥体束的符合率为88.3%,其中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76.7%。40个ISM(+)位点距离锥体束的截距平均为2.0~8.4mm(均数±标准差,4.6±1.7mm)。(3)术后随访:术后72h内复查MRI证实肿瘤全切除率达76.7%。本组患者7例术后肌力改善,18手术前后肌力无改变,2例出现术后可逆性损伤,随访1月内肌力恢复至术前水平。3例由于病变恰位于旁中央小叶导致手术无法回避,造成术后不可逆性的下肢不完全性瘫痪。对26例胶质瘤患者远期随访,高/低级别KPS评分(6月)分别为74.6±20.3,86.2±11.2。远期随访6-32(18.5±7.1)个月,4例高级别胶质瘤患者死于肿瘤复发或进展。结论 DTI无创直观地显示患者的锥体束形态、结构和邻近肿瘤的毗邻关系,可用于运动区脑肿瘤术前个体化手术方案的规划,有助于实时引导手术操作。本项研究联合应用ISM和DTI技术,客观验证了DTI椎体束成像的精确性和可靠性。利用DTI提供术中电刺激范围,联合ISM验证运动传导束纤维位置和走向,更有助于肿瘤病灶的最大安全性切除。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朱凤平,吴劲松,姚成军, 等.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与术中皮层下电刺激定位锥体束的联合应用 [J].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2011.
  • APA:
    朱凤平,吴劲松,姚成军,庄冬晓,&周良辅.(2011).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与术中皮层下电刺激定位锥体束的联合应用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
  • MLA:
    朱凤平, et al.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与术中皮层下电刺激定位锥体束的联合应用"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2011).
浏览次数:20 下载次数:0
浏览次数:20
下载次数:0
打印次数:0
浏览器支持: Google Chrome   火狐   360浏览器极速模式(8.0+极速模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