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院系成果 / 成果详情页

肾移植受者移植前免疫状态及其与移植肾功能关系研究  学位论文  

  • 编号:
    af69eadc-6ba0-48f7-924a-312835f74920
  • 作者:
    李海皓
  • 学位授予单位:
    复旦大学医学部
  • 作者单位:
  • 学位授予年份:
    2014
  • 论文答辩日期:
    2014-04-01
  • 中文关键词:
    肾移植;淋巴细胞;T细胞;移植肾功能;终末期肾脏病;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B细胞;T细胞;硫酸吲哚酚;硫酸对甲酚;淋巴细胞;增殖
  • 摘要:

    第一部分肾移植受者移植前外周血白细胞分型与肾移植预后关系目的:肾移植受者免疫状态的监测对评估其罹患排斥反应、肿瘤、感染或免疫抑制剂药物中毒风险的高低十分重要。在肾移植临床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对肾移植受者免疫状态尤其是术后相关指标的系统评估方法正逐渐完善。群体反应性抗体的检测已经应用于移植前受者的风险评估,而探寻其他移植前免疫检测指标也逐渐得到了学界的共识。肾移植受者在移植前淋巴细胞功能紊乱,表现为T细胞数显著减少,CD4+/CD8±比例降低,Th1/Th2匕例升高,同时伴有初始T细胞和中央记忆T细胞细胞减少,CD4+CD28-T细胞比例增加,。此种状态导致T细胞免疫的减弱,从而增加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或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影响肾移植预后。本部分旨在研究肾移植受者移植前白细胞及淋巴细胞分型与术后移植物功能恢复情况的关系,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外科肾移植中心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尿毒症患者的相关资料,检测相关临床生化指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分型。根据肾移植受者术后6个月肌酐水平三分位数将患者分为术后6个月肌酐较低组(Group A:Cr≤95 μmol/L)、肌酐中等组(Group B:95139μmol/L),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单因素线性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移植前白细胞、淋巴细胞、CD3+ T细胞、CD3+CD4+ T细胞、CD3+CD8+ T细胞、B细胞、NK细胞数及CD3+/CD4+比值与术后6个月肌酐的关系。结果:术后6个月肌酐较低组移植前白细胞总数显著低于肌酐较高组(5.36±0.67vs.7.3±1.32,p=0.010),移植前淋巴细胞数显著低于肌酐较高组(0.93±0.46vs.1.86±0.47,p=0.005),移植前CD3+T细胞数显著低于肌酐中等组及肌酐较高组(vs. Group B:61.60±38.35 vs.122.76±61.98,p=0.027; vs. Group C: 61.60±38.35 vs 132.99±43.94, p=0.012),移植前CD3+CD4+ T细胞数显著低于肌酐中等组及肌酐较高组(vs. Group B:36.84±20.86 vs.70.86±29.39, p=0.013; vs. Goup C:36.84±20.86 vs.65.66±20.10, p=0.031),移植前CD3+CD8+ T细胞数显著低于肌酐较高组(22.33±17.53 vs.59.98±25.64,p=0.010)。移植前CD19+B细胞数、NK细胞数及CD3+/CD4+比值在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单因素线性分析显示移植前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数、CD3+T细胞数、CD3+CD4+ T细胞数、CD3+CD8+ T细胞数与术后6个月肌酐值显著正相关(p均<0.05),移植前CD19+B细胞数、NK细胞数及CD3+/CD4+比值与术后6个月肌酐值无显著相关性。进一步术后6个月肌酐较低组、肌酐中等组和肌酐较高组中对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供肾类型、术前肌酐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移植前白细胞总数在不同分组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移植前淋巴细胞数、CD3+T细胞数、CD3+CD4+ T细胞数、CD3+CD8+ T细胞数在不同分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均<0.001)。结论:肾移植受者移植前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及其亚型水平与术后肾功能水平密切相关。移植前淋巴细胞数、CD3+T细胞数、CD3+CD4+ T细胞数、CD3+CD8+ T细胞数较高的肾移植受者,术后6个月血清肌酐趋于维持在较高水平。因此,肾移植受者移植前免疫功能状态可能影响移植肾预后,该结论尚需进一步的研究证实。第二部分ESRD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分类变化及淋巴细胞分型的相关因素分析目的:肾移植受者在移植前ESRD期间因氧化应激、尿毒症毒素潴留、代谢紊乱等,存在免疫激活与免疫抑制并存的状态,对各种免疫细胞功能有广泛的影响,这种免疫功能紊乱可能影响移植肾短期及长期预后。本研究旨在比较ESRD患者与健康志愿者不同白细胞分类水平,分析ESRD患者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相关因素,探讨影响肾移植受者移植前免疫细胞变化的因素。方法:分别收集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外科肾移植中心行活体亲属肾移植术之健康供肾者及2012年10月至2013年6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脏内科住院之尿毒症患者的相关资料,检测相关临床生化指标,同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分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ESRD患者与健康志愿者白细胞分类水平,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淋巴细胞亚群与其他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T细胞分型与其他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在ESRD组和健康对照组间进行比较发现ESRD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6.43±2.19)×109vs.(5.67±1.39)×109,p=0.025],中性粒细胞数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4.34±1.99)×109vs.(3.28±1.26)×109,p=0.012],淋巴细胞数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1.45±0.55)×109 vs.(1.88±0.42)×109,p=0.007],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3.60±3.08 vs.1.83±0.85,p=0.007)。在ESRD组与健康对照组中对年龄、性别因素回归后,白细胞总数在组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中性粒细胞数(p=0.015)、淋巴细胞数(p=0.001)、NLR(p<0.001)在组间仍有显著性差异。将ESRD组患者根据不同透析方式分为未透析组、血透组和腹透组,发现健康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数分别显著高于未透析组(1.88±0.42 vs.1.49±0.65,p=0.002)、血透组(1.88±0.42 vs.1.45±0.48,p=0.023)和腹透组(1.88±0.42 vs.1.39±0.48,p=0.001);而不同透析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单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ESRD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与糖尿病、CVD、血磷、NT-proBNP、hsCRP降钙素原等呈显著正相关,与白蛋白、转铁蛋白、25OH-vitD等呈显著负相关(p均<0.05);淋巴细胞数与eGFR、血红蛋白、前白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LDL-C、二氧化碳、血钙、转铁蛋白等呈显著正相关,与p2-微球蛋白、尿素、肌酐、NT-proBNP、hsCRPiPTH、降钙素原、促红素等呈显著负相关(p均<0.05);B细胞数与收缩压、eGFR、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LDL-C、转铁蛋白等呈显著正相关,与年龄、β2-微球蛋白、尿素、肌酐、NT-proBNP、hsCRP、降钙素原、促红素等呈显著负相关(p均<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CD3+T细胞数与收缩压、BMI、肌酐、胆固醇、钙呈独立正相关,与吸烟史、舒张压、β2-微球蛋白、白蛋白、尿素呈独立负相关(p均<0.05);CD3+CD4+ T细胞数与收缩压、LDL-C呈独立正相关,与高血压史、舒张压、β2-微球蛋白、尿素、hsCRP呈独立负相关(p均<0.05);CD3+CD8+ T细胞数与肌酐、胆固醇呈独立正相关,与吸烟史、p2-微球蛋白呈独立负相关(p均<0.05)。结论:肾移植受者移植前免疫状态和健康对照组不同,这可能与ESRD患者合并脂代谢紊乱、尿毒症毒素潴留等因素有关。第三部分硫酸吲哚酚和硫酸对甲酚对淋巴细胞增殖影响研究目的:硫酸吲哚酚和硫酸对甲酚是新近发现的两种与蛋白质结合的尿毒症毒素,在慢性肾脏病及肾移植受者中,它们与肾功能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这两种毒素可以激活固有免疫细胞,但有关其对适应性免疫细胞影响的研究未见报道。本部分拟探讨硫酸吲哚酚和对甲酚对淋巴细胞增殖或凋亡是否存在影响,并初步探讨此种影响是否呈时间或浓度依赖性。方法:收集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标本,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后分离并培养淋巴细胞,在5% CO2、37℃C的环境下用合适的细胞培养液及适宜浓度的PHA培养淋巴细胞,并在培养体系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硫酸吲哚酚(10μg/ml、 25nμg/ml、50μ/ml)或不同浓度的对甲酚(0.10mmol/L、0.25mmol/L、 0.50mmol/L),与淋巴细胞共同孵育,同时设立对照组,共同孵育12h、24h、48h结束后收集各组细胞,进行细胞计数并用CCK-8 kit检测各孔淋巴细胞吸光度,评价其增殖或凋亡水平。结果:在PHA刺激下,将IndS与外周血淋巴细胞共培养24h,结果显示IndS50μg/ml组淋巴细胞增殖度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及IndS组(p均<0.05);PC与外周血淋巴细胞共培养24h,结果显示PC 0.50mmol/L组淋巴细胞增殖度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及PC 0.10mmol/L组(p均<0.01)。IndS与外周血淋巴细胞共培养12h后,IndS 10μg/ml组淋巴细胞增殖度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然而与各个高浓度组无显著性差异,高浓度IndS组与空白对照组亦无显著性差异。IndS与外周血淋巴细胞共培养48h后,不同浓度IndS组淋巴细胞增殖度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均<0.01),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C与外周血淋巴细胞共培养12h或48h后,不同浓度PC组淋巴细胞增殖度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均<0.01),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体外条件,适宜浓度PHA刺激下,硫酸吲哚酚和对甲酚会促进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增殖,并且共培养24h时硫酸吲哚酚和对甲酚对淋巴细胞的促增殖作用呈浓度依赖性的,共培养过长或过段时间时促增殖作用不表现为浓度依赖性。

    收起
浏览次数:1 下载次数:0
浏览次数:1
下载次数:0
打印次数:0
浏览器支持: Google Chrome   火狐   360浏览器极速模式(8.0+极速模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