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院系成果 / 成果详情页

健侧颈7修复下干治疗全臂丛根性损伤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学位论文  

  • 编号:
    bc3b1293-c54e-4ffb-879d-c22976b61c28
  • 作者:
    冯俊涛
  • 学位授予单位:
    复旦大学医学部
  • 作者单位:
  • 学位授予年份:
    2010
  • 论文答辩日期:
    2010-03-15
  • 中文关键词:
    臂丛神经;健侧颈7;下干;解剖;全臂丛神经撕脱伤;健侧颈7移位;下干;直接缝合;神经纤维计数;神经移位;下干;颈7神经根;结扎分支;健侧颈7神经根;神经移位;下干分支;受损神经;臂丛损伤;健侧颈7神经根;下干;神经移植
  • 摘要:

    目的①探讨健侧颈7神经根经颈-胸前皮下通路修复患侧下干的可行性;②探讨健侧颈7与受区神经的匹配性;③比较本术式与常规健侧颈7移位(健侧颈7通过带血管蒂的尺神经桥接,分期移位正中神经)神经再生的距离。 方法12具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标本。双侧颈部采用锁骨上臂丛神经探查横切口,显露臂丛神经上、中、下干。将颈7神经根的前、后股向远端进行干支分离,使其长度增加后再切断,近端游离至椎间孔处。双侧锁骨下切口显露臂丛神经束支部,将下干向近端游离至颈8、胸1神经根,在椎间孔外切断之,向远端游离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到胸大肌下缘,并切断正中神经外侧头,胸前内侧神经和下干后股。①在患侧肩关节前屈、内收位,经颈-胸前皮下隧道测量颈8-胸1神经根到健侧颈7的距离;②测量肱骨内上髁至颈8、胸1神经根距离和至健侧颈7的距离;③测量颈8、胸1、颈7、颈7前股、颈7后股、下干、尺神经、正中神经、腋神经前支和前臂内侧皮神经的直径,神经纤维总数和神经束总横截面积。 结果①在患肢前屈、内收位下,有93.7%的标本,健侧颈7与患侧颈8-胸1神经根能直接缝合,且缝合处平均有4.85±2.13cm的神经剩余,不能直接缝合者,神经缺损2.38±1.87cm;在患肢前屈、内收位下,有70.83%的标本,健侧颈7与下干能直接缝合,且平均有3.34±1.46cm的神经剩余,不能直接缝合者,神经缺损2.56±2.15cm。②尺神经的直径、神经束总面积和神经纤维总数均较颈7、颈7前股和正中神经小,而与颈7后股相当;颈8和胸1神经根的直径、神经束总面积和神经纤维总数均较颈7前股和颈7后股大。③常规健侧颈7移位与健侧颈7修复下干,神经纤维长到患侧肱骨内上髁的距离分别为44.8±4.1cm和37.1±3.3cm。 结论①健侧颈7经颈-胸前皮下隧道直接修复下干是可行的;②就神经纤维数量和神经粗细而言,健侧颈7移位下干或颈8、胸1神经根,比常规健侧颈7移位,更能充分有效利用颈7动力神经纤维;③健侧颈7直接修复下干较常规健侧颈7移位,神经的再生距离至少短8cm。 目的①探讨健侧颈7直接修复下干的疗效,②比较健侧颈7直接修复下干与常规健侧颈7移位的疗效。 方法雌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4组,A组(下干组):健侧颈7直接移位下干;B组(常规组):健侧颈7通过带血管蒂的尺神经桥接,修复正中神经;C组(正常组):正常对照组,将神经显露后,不作任何处理;D组(未修复组):未修复组,将实验侧行全臂丛撕脱伤后,不予修复。术后24周,通过电生理检查、神经肌肉组织学检查和肌肉超微结构检查,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①神经纤维计数显示,尺神经的神经纤维平均直径及神经纤维总数A组(2017±956根)和C组(4062±1395根)无明显差别;正中神经纤维总数A组明显少于B组(3535±329根)和C组(P<0.05),但B组与C组无显著差别;前臂内侧皮神经的神经纤维总数A组(228±86根)明显少于C组(809±318根)(P<0.05)。②电生理检测提示,尺侧腕屈肌波幅及潜伏期,A组(16.677±4.408mA和2.418±0.206ms)均较C组(16.822±4.156mA和2.009±0.473ms)无显著差异;指浅屈肌的波幅和潜伏期A组(14.11±2.926mA和2.57±0.24 ms)较B组(36.1±16.06mA和1.76±0.21 ms)和C组(15.6±3.58mA和2.11±0.48ms)差(P<0.05),但B组和C组无显著差异。③肌肉湿重和横截面积显示,尺侧腕屈肌A组(0.05874±0.0061g和546.02±45.45μm2)较D组(0.03±0.002g和434.24±32.27μm2)和B组(0.0308±0.0072g和428.23±44.37μm2)好(P<0.05),但较C组(0.1574±0.0106g和731.49±41.61μm2)差(P<0.05);指浅屈肌A组(0.05904±0.0077g和550.37±82.43μm2)较D组(0.0488±0.003g和399.71±65.17μm2)好,较B组(0.0916±0.02167g和421.01±89.67μm2)和C组(0.1288±0.0174g和801.59±106.72μm2)差,但B组又较C组差(P<0.05)。 结论①健侧7直接移位下干后,从神经、肌肉的组织学和电生理方面评价,患肢屈腕屈指肌有功能恢复,但均未恢复到正常。②健侧颈7直接修复下干比常规健侧颈7移位,正中神经支配的屈肌群恢复差,但就尺神经和正中神经支配的所有屈肌群来讲,恢复要好。 目的以大鼠健侧颈7直接修复下干为模型,探讨阻断下干分支前后,尺神经和正中神经神经纤维数量和质量的变化。 方法雌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4组,A组:健侧颈7直接修复下干,并从下干发出处阻断“下干后股、胸前内侧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B组:健侧颈7直接修复下干,并从下干发出处以远1cm处阻断“下干后股、胸前内侧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C组:健侧颈7直接修复下干,并从下干发出处切断后股;D组:正常组,将神经显露后,不作任何处理。术后通过比较下干各分支以下结果进行综合评价:①神经纤维数量,②神经纤维密度(ρ),③各分支神经纤维数量占下干神经纤维总数百分比,④神经纤维直径,⑤不同直径神经纤维百分比,⑥有髓神经纤维面积与相应分支神经总面积比(N Ratio)。术后24周,取材检测。 结果尺神经和正中神经中,神经纤维数量、神经纤维密度、正中神经与尺神经分别占下干神经纤维百分比、神经纤维直径、不同直径神经纤维百分比、NRatio, A、B、C三组间均无统计学上的差异。在前臂内侧皮神经,胸前内侧神经中,上述各检测指标B、C组间均无明显差异。正中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胸前内侧神经中,神经纤维数量,密度,占下干神经纤维百分比,C组均较D组小(P<0.05);而下干中,神经纤维直径,N Ratio,神经纤维数量,密度,C组均较D组小(P<0.05)。 结论①健侧7直接移位下干后,在根部及根部以远1cm处阻断胸前内侧神经及前臂内侧皮神经后,对尺神经、正中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残端和胸前内侧神经残端中神经纤维的数量和质量无明显影响。②健侧颈7移位下干后,下干及其各分支中神经纤维数量,密度,及占下干神经纤维百分比均较正常组低,但其神经纤维直径及N Ratio较正常组无明显影响。 目的①探讨将健侧颈7修复过的下干分支作为动力神经纤维,修复受损神经的疗效;②下干分支移位后,对尺神经和正中神经支配的屈肌群的影响。 方法雌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4组。A组(下干组):健侧颈7直接移位下干;B组(腋神经组):健侧颈7直接移位下干,同时前臂内侧皮神经移位腋神经;C组(正常组):将神经显露后,不作任何处理;D组(未修复组):将实验侧行全臂丛撕脱伤后,不予修复。术后24周,通过电生理检查、神经肌肉组织学检查和肌肉超微结构检查,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①神经纤维计数显示,前臂内侧皮神经和腋神经的神经纤维总数B组(222±71根和1095±76根)明显少于C组(809±318根和2454±800根)。②电生理检测提示,三角肌的波幅和潜伏期,B组(10.759±1.431mA和3.190±0.408ms)比C组(13.191±2.767mA和2.535±0.219ms)差;三角肌的肌肉湿重和肌纤维横截面积,B组(0.221±0.054g和1010.69±115.56μm2)明显差于C组(0.249±0.031g和943.87±159.79μm2)。③尺侧腕屈肌的波幅和潜伏期与指浅屈肌的波幅和潜伏期,A组(16.677±4.408mA和2.418±0.206ms:12.745±2.080mA和2.57±0.24ms)和B组(14.25±3.40mA和2.634±0.200ms:12.503±2.223mA和2.83±0.41ms)无显著差别,但是均较C组(16.822±4.156mA和2.009±0.473ms;17.100±3.853mA和2.11±0.48ms)差;尺侧腕屈肌的肌肉湿重和横截面积与指浅屈肌的肌肉湿重和横截面积,A组(0.129±0.007g和546.02±45.45μm2;0.0885±0.004g和550.37±82.43μm2)和B组(0.128±0.026g和640.49±75.42μm2:0.0880±0.017g和714.33±117.03μm2)无显著差别,但是均较C组(0.161±0.017g和731.49±41.61μm2:0.1288±0.0174g和801.59±106.72μm2)差,较D组(0.03±0.002g和434.24±32.27μm2;0.0488±0.003g和399.71±65.17μm2)好。 结论健侧7直接移位下干后,利用下干分支修复受损神经是有效的,且不影响尺神经与正中神经支配的屈肌群的功能恢复。 目的:探索一种简单、有效的通过健侧颈7移位来恢复患侧屈腕、屈指及手部感觉的方法。 方法:从2005年11月到2007年7月,4位全臂丛撕脱伤患者接受我们的手术,其中3位男性,1位女性;年龄从18岁到36岁(平均26岁);受伤到接受手术的时间间隔从23天到5个月(平均2个月)。游离正中神经,尺神经到胸大肌下缘前,并切断正中神经外侧头,胸前内侧神经和下干后股。健侧颈7经过神经移植或直接缝合来修复通过颈-胸前皮下隧道的下干或颈8-胸1神经根。同时,前臂内侧皮神经被移位腋神经前支。 结果:2例患者健侧颈7与颈8-胸1神经根或下干作直接缝合,另外2例作了4.5cm的神经移植。此外,有2例患者的前臂内侧皮神经移位到腋神经前支。所有患者术后健侧都有不同程度的感觉减退症状,3个月后均恢复。术后19-38个月随访,肌电图:3例患者在小指展肌,拇短展肌,屈指肌,尺侧腕屈肌及拇长屈肌上可记录到MUP和CMAP;1例患者屈指肌及拇长曲肌上记录到新生电位,但小指展肌及拇短展肌上未记录到。临床检查:屈指肌肌力,3例M2,1例M3;屈腕肌肌力,3例M3,1例M4;手部感觉,2例S2,2例S3。 结论:“健侧颈7修复下干”临床上是安全、可行的;与传统带血管蒂的尺神经移植术相比,该术式能使屈腕、屈指功能及手部感觉恢复得更好;经该术式修复的下干分支是一种有效的动力神经源。

    收起
浏览次数:2 下载次数:0
浏览次数:2
下载次数:0
打印次数:0
浏览器支持: Google Chrome   火狐   360浏览器极速模式(8.0+极速模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