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院系成果 / 成果详情页

公共卫生视野的Sexuality相关课程开发研究  学位论文  

  • 编号:
    bce8fe9a-c7fe-4654-97dd-ef2f82a6bc93
  • 作者:
    丁中华
  • 学位授予单位:
    复旦大学医学部
  • 作者单位:
  • 学位授予年份:
    2008
  • 论文答辩日期:
    2008-05-18
  • 中文关键词:
    性/性别;公共卫生教育;健康社会科学;教学模式
  • 摘要:

    从1985年刘达临等在上海举办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性科学讲座”现代社会中的性问题”算起,Sexuality相关教育在中国度过20余个的春秋后,又回沪寻觅新的起点。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于2001年和2003年相继开出《艾滋病健康社会科学》和《同性恋健康社会科学》等学分课程,以性和性别为切入口,旨在为医学生补上人文社科这一课,获得社会的巨大反响。在此背景下,本研究采用《全国大学生性调查》问卷定量分析医学生Sexuality现况,结合对公卫师生与管理者的定性访谈,了解教学攸关三方对Sexuality相关课程开设的需求认知、教学理解与影响因素,探讨公共卫生视野下推动Sexuality相关教育持续、深入、健康发展的课程界定与教学模式,为有关决策提供循证支持与理论依据。 研究的主要结果和结论: 1.过半学生认为自己的性观念比较传统,以女生为甚;近半年来过半男生感到性压抑,此倾向比女生明显;对于恋爱话题,男女生提起的频率基本相近,而男生提及性生活话题的频率却远高于女生: 2.过半学生认为爱情应先于性而存在,另1/3认为性爱司同时产生,余认可性先于爱甚至性爱分离;性行为发生率近1/3,男女无异,高与国内同类研究。 3.总体来讲,医学生们对各项Sexuality相关知识需求度都比较高,提示均有必要讲授,但他们最需要的则是性社会学、性伦理道德、性生活以及性生理、避孕、生育方面的知识; 4.几乎所有师生与管理者都支持在大学里开展Sexuality相关教育,其理由呈“个人实用”“学科发展”与“预防事故”的“三足鼎立”之势。 5.开课需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政治、师资力量和学生需求五方面因素,其中社会舆论导向,资金支持与师资培训是开发Sexuality相关课程的关键。 6.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教师侧重系统传授知识,管理者关注教会学生自我保护,而学生则对具体性生活技巧与避孕方法较感兴趣;在授课方式上,教师和管理者习惯于单向度的讲授,而学生则希望有一个自由互动与亲和的氛围。 政策建议 1、政府应加大对医学生Sexuality相关课程的结构性支持,尽快将师资培训和教材编写提上同程,而在有条件的地方,先通过项目寻求Sexuality相关课程支持则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2、课程主题如从健康切入,以防艾名义开展,不仅无损于医学生Sexuality健康的知识构建,还有助于缓冲外界阻力。 3、课程内容应侧重对医学生进行Sexuality人文社科素养的培育,适应大学生Sexuality的现况、教育与健康需求,采取直观例证、讲座或专题讨论而非理论填鸭式的教学法,而采取选修课形式则有助于有需求的学生前来选课与旁听,注意给予学生充分参与的空间,以更好地启迪医学生的人文感悟与社科素养。

    收起
浏览次数:1 下载次数:0
浏览次数:1
下载次数:0
打印次数:0
浏览器支持: Google Chrome   火狐   360浏览器极速模式(8.0+极速模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