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院系成果 / 成果详情页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瘤的miRNA表达谱和预后相关性分析的初步研究  学位论文  

  • 编号:
    cefdb404-518b-4056-9c33-280cd3eaa8ad
  • 作者:
    朱宏达
  • 学位授予单位:
    复旦大学医学部
  • 作者单位:
  • 学位授予年份:
    2014
  • 论文答辩日期:
    2014-04-01
  • 中文关键词:
    血管外皮瘤;预后;miRNA;复发
  • 摘要:

    血管外皮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 HPC)为一种少见的间叶来源肿瘤,可见于身体各部位软组织及中枢神经系统。目前WHO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将该肿瘤归类于中枢神经系统间叶来源非脑膜上皮肿瘤,WHOⅡ-Ⅲ级。HPC约占原发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0.5%,具有很高的复发率。目前,对HPC发生发展的机制尚未充分的阐明。为了探寻更好的HPC诊断和治疗的有效方法,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其发病机制。微小RNA (microRNA, miRNA)是一类长度约为19-25个核苷酸的内源性单链非编码小RNA,通过转录后翻译抑制或靶mRNA裂解,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生物学过程。目前为止,人类基因组中已鉴定出超过2000个miRNAs (http://www. mirbase.org/),均为组织特异性表达。每个miRNA可以有多个靶基因,其本身的表达又受到不同机制调控,其中包括:转录因子结合、表观改变和染色体异常等,已有大量研究证实人类miRNA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因子,它们存在于肿瘤相关基因组区域,扮演者肿瘤抑癌基因或癌基因的角色。因此,研究HPC中miRNA表达情况,将为进一步了解HPC病理生理过程提供新的途径,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研究目的:通过高通量基因芯片技术对中枢神经系统HPC-miRNA表达谱式进行初步研究,探寻并验证与血管外皮瘤患者预后相关的miRNA。研究方法:对19例来自华山医院的初发血管外皮瘤石蜡样本和6例正常对照硬脑膜进行miRNA表达谱分析,利用含2006个miRNA探针的微阵列芯片筛选出血管外皮瘤中差异表达的miRNAs。通过置换检验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出与无病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相关的miRNA,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价高表达与低表达组之间患者预后的差异。进一步扩大样本,取我院2001-2008年手术治疗的42例(包含前19例)血管外皮瘤石蜡样本,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验证筛选出的预后相关性miRNA。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miRNA标记物与患者预后之间的相互关系。运用生物信息学工具PicTar、TagetScan、miRanda、miRBase预测miRNAs的靶基因。研究结果:发现166个在血管外皮瘤和正常对照硬脑膜之间差异表达的miRNA,其中108个上调,58个下调。通过置换检验和Kaplan-Meier生存分析筛选出4个与患者预后相关的miRNA标记(hsa-miR-1273e, hsa-miR-1972, hsa-miR-3934-3p, hsa-miR-4497)。42例样本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证实hsa-miR-1273e表达上调与患者预后显著相关(PFS, p=0.034)。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表明,hsa-miR-1273e表达水平为HPC患者PF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24)。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RBBP5、CTNND、MAPK1、RAP1A、NF2、RERG、RAB33B、BAG1等可能为hsa-miR-1273e作用的靶基因。研究结论:hsa-miR-1273e与血管外皮瘤患者预后显著相关,有助于患者的预后评估,为高风险患者制定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收起
浏览次数:2 下载次数:0
浏览次数:2
下载次数:0
打印次数:0
浏览器支持: Google Chrome   火狐   360浏览器极速模式(8.0+极速模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