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院系成果 / 成果详情页

大鼠健侧颈7神经移位桥接对侧患肢神经后体感皮层和运动皮层的功能重组  学位论文  

  • 编号:
    d52590f6-e4eb-4048-8ff1-40670511ffca
  • 作者:
    娄莉
  • 学位授予单位:
    复旦大学医学部
  • 作者单位:
  • 学位授予年份:
    2004
  • 论文答辩日期:
    2004-04-30
  • 中文关键词:
    皮层重组;神经元可塑性;体感皮层;运动皮层;臂丛根性撕脱
  • 摘要:

    我国手外科专家顾玉东教授首创的利用健侧颈7(C7)神经根桥接对侧臂丛治疗全撕脱伤的方法,在临床手外科治疗上取得国际公认的效果。手术后早期患者健肢和患肢只能联合共同活动,表明双侧肢体已接受了患肢同侧的大脑半球支配;恢复的后期双侧肢体能独立活动和感觉,此时大脑皮层发生了什么功能可塑性变化,其中枢机制迄今仍不清楚。本实验通过测定体感皮层和运动皮层的功能重组变化来探讨其机制。研究内容主要围绕在三个方面:第一、采用握力试验,对患爪的运动功能恢复过程进行了研究。第二、通过电刺激大鼠的双侧运动皮层实验和皮层毁损实验,对患爪的运动皮层代表区功能重组过程进行了研究。第三、通过电刺激大鼠的双爪,以两侧大脑皮层的诱发电位为指标,对患爪的体感皮层代表区功能重组过程进行了研究。 主要结果如下: l、术后患爪握力从无到有,并且随着时间的推延,握力值逐渐增加。表明患爪的正中神经的运动功能逐渐恢复。 2、在运动皮层,直到术后5-7个月时,在5只大鼠患爪的同侧运动皮层记录到患爪代表区;在另外三只大鼠患爪的两侧运动皮层均记录到患爪代表区。术后8-16个月,仅在患爪对侧运动皮层记录到患爪代表区。说明术后患爪代表区出现了从同侧运动皮层到双侧运动皮层,最后到对侧运动皮层的跨大脑半球的转换。毁损患爪的同侧运动皮层后,患爪的对侧运动皮层代表区没有发生改变,结果提示重组与胼胝体的两半球之间的连接无关。 我们提出了两个可能的机制来解释跨大脑半球的重组。 3、在体感皮层,直到术后5-9个月时,在患爪同侧皮层记录到患爪和正常侧爪的体感皮层代表区,两者的代表区重叠。术后10-16个月,在患肢同侧皮层记录到患爪和正常侧爪的体感皮层代表区,但两者的代表区分离。表明患爪正中神经的感觉功能逐渐恢复;患爪在同侧体感皮层出现了代表区,并且随着时间的推延,患爪代表区与正常侧爪的代表区发生了由重叠到分离的过程,但没有发现跨大脑半球的体感功能重组。 重组的机制与外周神经输入形式的变化有关。 本研究首次在实验条件下发现单侧运动皮层支配双侧前爪;患肢的运动皮层代表区发生了由同侧皮层到双侧皮层,最后到对侧皮层跨大脑半球的重组。在实验条件下,发现同侧体感皮层上存在双侧前爪代表区;双侧代表区起初重叠,然后分离,但未观察到跨半球的功能重组。本研究对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手术的中枢机制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收起
浏览次数:1 下载次数:0
浏览次数:1
下载次数:0
打印次数:0
浏览器支持: Google Chrome   火狐   360浏览器极速模式(8.0+极速模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