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院系成果 / 成果详情页

新生儿高位小肠造口术后早期肠内灌注治疗的探讨与护理  会议论文  

  • 编号:
    e757447d-a276-442d-b083-b46165c4bae2
  • 作者:
    陈劼;沈淳;郑珊
  •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 关键词:
    肠造口术;肠造口关闭术;刺激性皮炎;林格氏液;造口护理;肠道喂养;新生儿外科;肠脱垂;肠液回输;鼻胃管;
  • 会议名称:
    第一届上海国际护理大会
  • 会议时间:
  • 出版信息:
    2009 年
  • 摘要:

    目的:探讨高位小肠造口新生儿术后早期经造口(或肛门)肠道灌注造口肠液及林格氏液合并经鼻胃管进行持续牛奶滴注的护理配合及护理措施。方法:我院新生儿外科2005年1月~2009年4月,共有24例新生儿患儿进行了小肠高位造口手术。其近端小肠造口距屈氏韧带距离均<60cm.。其中4例患儿家属放弃治疗。20例治疗患儿中包括胎粪性腹膜炎8例,NEC伴小肠穿孔7例,肠闭锁、肠扭转坏死4例,常见型巨结肠手术并发小肠穿孔1例。20例患儿术后均给予TPN治疗,且所有病例在肠造口近端小肠肠功能恢复后给予肠道喂养。肠道喂养方式为肠内营养泵控制下持续匀速性肠道滴注牛奶。20例患儿按术后有无接受远端肠道灌注分为两组。患儿造口护理早期使用两件式造口袋以方便收集乳糜样富含电解质、消化酶的消化液,用一次性10号胃管经过远端造口插入8-12cm进行回输保留灌肠。灌注剂量从每次5ml开始,逐渐加至每次20-30ml,每3小时给予1次。早期以林格夜为主,后期逐渐增加肠液的比例。7例患儿在2006年9月以前接受治疗,术后没有给予经造口远端(或肛门)灌注肠液及林格氏液辅助方案。13例患儿在2006年9月以后接受治疗,在小肠造口术后1周开始接受从造口远端(或肛门)灌注肠液及林格氏液辅助方案。20例患儿在小肠高位造口术后4-5周间均再次接受了小肠造口关闭术。在综合营养支持治疗期间,配合以严密的护理观察与护理措施,每日监护体重增长,严格记录出入液量,量出为入,积极造口护理减少肠液渗漏引起的刺激性皮炎。比较两组患儿术后TPN使用时间、达到完全肠道营养脱离补液所需时间、两次手术之间体重增加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造口关闭术后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术后TPN平均使用时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然而,两组患儿达到完全肠道营养脱离补液所需平均时间分别为31.6±5.3d和22.7±4.8d,P<0.05,两组间有显著差异;两组患儿两次手术间平均增加体重为204±149g和452±136g,P<0.05,两组间有显著差异;后组通过积极的造口护理,患儿水电解质紊乱情况有所好转,没有出现明显的脱水、酸碱紊乱的情况,其中2例NEC患儿出现灌注肠液后粘膜出血的情况,延迟灌注后好转,均未出现肠瘘、肠坏死、肠脱垂等造口并发症,3例出现轻度肠液回输刺激性皮炎情况,加强皮肤护理后很快治愈;7例非灌注组患儿3例存活,4例死亡,13例肠道灌注患儿11例存活,2例死亡。结论:新生儿小肠高位造口术后在常规应用TPN治疗的同时,及早辅助性给予造口肠液及林格氏液经造口或经肛门肠道灌注,可以减少肠道水分、电解质的丢失,远端肠管废用性萎缩等并发症,促进体重增加。早期不专业的操作可能造成肠粘膜的出血,造口渗液引起皮炎。专业护理观察和操作可安全的实现患儿体重增加,促进远端肠道功能的保持,达到为二期手术争取良好营养条件和充分肠管恢复时间的目的,改善患儿的预后。

    收起
浏览次数:1 下载次数:0
浏览次数:1
下载次数:0
打印次数:0
浏览器支持: Google Chrome   火狐   360浏览器极速模式(8.0+极速模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