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相关型Burkitt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和CT影像特征,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国内多医学中心56例HIV阳性Burkitt淋巴瘤初次治疗前的临床和CT影像资料,男51例,女5例,平均年龄(42.87±12.63)岁。56例病人初次治疗前均行CT平扫检查,54例同时行增强CT扫描。根据Ann Arbor分期将病人分为2组,早期组(Ⅰ~Ⅱ期)14例,晚期组(Ⅲ~Ⅳ期)42例。由2名医师提取CT特征,分析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同时定期随访病人并记录总生存时间(OS)。采用卡方检验比较2组间CT影像特征及受累淋巴区域。采用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潜在预后因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对OS的独立预测因子进行生存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 56例病人中,43例(76.8%)肿瘤边界不清,32例(57.1%)存在融合征象,17例(30.3%)病变有坏死,31例(55.3%)有巨块病变,21例(37.5%)CT平扫密度不均匀。41/54例(75.9%)增强CT呈不均匀强化。最常累及腋窝、腹部和头颈淋巴区域,脾受累极少见;最常累及腹部脏器(胰腺为著),其次为肺,其他少见;最常外侵组织为肌肉和皮肤,其次为骨。晚期组病人腹膜和腹膜后淋巴受累比例高于早期组,肿瘤边界不清的比例也高于早期组(均P<0.05)。与OS有关的独立预测因子为IPI评分、累及肺、累及肝脏、肿瘤有融合征象及CT增强扫描病变呈不均匀强化。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IPI评分3~5分者较0~2分者死亡风险增加,肺和肝脏受累、CT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以及存在病变融合征象者的死亡风险均增加。结论 HIV相关型Burkitt淋巴瘤的部分CT影像特征与OS相关,IPI评分和CT影像特征有利于预测病人的预后。